虽然现在各种高科技的造纸术层出不穷,但广东省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仍然保留着有1000多年历史的用竹造纸的技艺。这项技艺不但引来考古界的关注和考察,还吸引了美国《国家地理杂志》、香港亚洲电视台《星光伴我行》节目组等国际知名媒体前来报道。
四会古法造纸以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,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。
保留古法造纸全国仅两地
古法造纸必须多竹和多水。扶利村等村庄四周的山上,漫山遍野生长着许多翠竹,而这些竹子就是古法造纸的原料。绥江也从扶利村等村庄流过。多竹、多水的独特地理环境,使这里成为造纸的好地方。
南宋年间,张、陈等姓氏的祖先从中原迁到四会邓村的扶利、官陂一带定居,他们看中了此地造纸的优势,于是开始用中原地区带来的造纸术,取当地的竹子造纸,以养家糊口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评审、论证专家称,目前在中国,只有四会邓村和浙江温州雅泽两地,仍然保留着古法造纸技艺。
造一张纸需经20多道工序
古法造纸需要20多道工序:首先要用锤子或斧头的钝面砸破竹节,放到河岸边或者水渠旁边的池里浸泡。一层竹节要撒一层生石灰,然后用石头压紧,最后往池子里放满水。水和生石灰发生化学反应后,可以促进竹纤维脱离,而竹纤维才是真正的造纸原料。竹节在石灰池里浸泡3个月左右后被打捞出来,还要竖起来放在石灰池旁边暴晒10到15天,再放到清水池里浸泡1个月左右,除去熟石灰等杂质。
经清水浸泡、洗净的竹节被砍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后,放到石碓中反复捣砸碾碎,制成黄色丝絮一样的竹浆。打浆过后的工序是拌浆:把竹浆放到回形池里加水搅拌,然后放到浆池里。
将竹帘子放到浆池,轻轻捞起,滤掉水后,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,干了以后就是一张纸。
捞纸过后还有榨纸、松纸、晒纸、数纸和磨纸等十几道工序。这些工序完全是手工操作,每道工序都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,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《天工开物》中记录的古法造纸的工艺流程基本一致。四会古法造纸可以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。